近年来,聚合平台迅速发展,为不少网约车司机增添了订单。然而,有聚合平台将订单层层转卖,各平台层层抽成,导致佣金一路攀升,司机收入不断缩水。据《工人日报》报道,有乘客实际支付98.11元,而司机端显示乘客付费仅为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52.17元。在这笔交易中,有26.65元不翼而飞。
一则订单,几乎一半的付费被各路小平台拿走,这恐怕已经不能用雁过拔毛来形容了,而是直接拽掉了翅膀、大腿。这也说明,平台凭借技术上、信息上的优势,很容易对司机形成钳制,如此不对等的关系靠什么来打破?还是要让司机基本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将抽成、接单等规则进一步明晰,并透明化。
其实早在2021年,人社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就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要求网约车平台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此后,各大平台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大致在18%至30%之间,30%也成了行业内一条未成文的红线。
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一些聚合平台层层抽佣导致的公开的抽成比例和实际抽成比例不一,甚至相差甚大,这种“阳奉阴违”是否涉嫌欺诈?
很多人打网约车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有时司机会打听乘客的实际付款,然后发现相差甚多。有的平台解释称,司机看到的是抽佣后的,但是既然抽成比例公开化了,司机是不是也有权知道乘客的实际付款,然后对比自己的实际所得,以此来监督平台的实际抽成?无论乘客还是网约车司机星空体育下载,其知情权都不该被糊弄。
而且,聚合平台层层转卖订单的行为,属于将合同履行的义务转交他人完成,理应充分告知司机和乘客。须知,这种订单转移,通常也意味着责任的转移,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或其他纠纷,各个平台之间很可能相互推诿,从而增加司机和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订单转卖,此前还有媒体报道,不少小平台并不具备网约车运营牌照,但以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不等的价格租赁或转卖网约车运营牌照,再通过聚合平台提供打车服务。从转卖牌照到转卖订单,肆虐在网约车领域的乱象,是时候严肃整治了。
当下,网约车司机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池,具有一定的就业兜底和缓冲功能。提起网约车司机,社会普遍的印象也是“很辛苦”“不容易”,在这样的语境下,聚合平台非常夸张的比例抽佣,不仅不符合按市场要素、贡献多少的分配原则,从情理出发也让人难以接受。
进一步说,这不仅是一个如何分配收入的问题,更是分配权在谁的问题。平台提供司乘双方信息,是订单的“撮合者”,理应获得一定报酬,但是平台不该手握绝对的分配权,这不符合市场交易和合作经营的原则。尤其是聚合平台只扮演一个中间商的角色,和司机根本没有从属关系,怎可说分多少就分多少?
更要认识到,聚合平台转卖订单、层层抽成,导致司机单均收入减少,他们就只能通过走量来稳定收入,进而就会导致劳动时长延长,诱发疲劳驾驶等风险,带来安全隐患。网约车司机何尝不是像外卖骑手一样,被困在了层层抽成的系统里?成本转移给了司机和乘客,风险转移给了社会,天底下不该有这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