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行业 月度十大新闻 (2024年1月)
发布时间:2024-02-27 18:51:53

  1月11日,《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主要目标方面,锚定3个时间节点目标要求: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意见》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我国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指标稳中有进,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仍然拥有重要发展机遇。

  2024年,一方面,要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发力,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机融合,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有机融合,积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让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新业态以及新供给创造更多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进一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用制度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要发挥好国家战略牵引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确保已在各地实施的各项国家战略密集施工、尽快落地,变成“实景画”。

  1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全年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上、回升向好的态势。省份、行业增长面“双扩”,十大重点行业、十个工业大省增长“稳定器”作用凸显。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面向未来,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面对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核心任务,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产业高端、企业高精、产品高质、技术高新、服务高效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让制造业挺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构筑中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全国收购平稳有序,全年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与上年水平大体相当,“大国粮仓”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1月8—9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达到7亿吨,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仓储条件总体保持世界较先进水平。

  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密不可分。收购工作做好了,保供稳价就有粮源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收购工作就有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秋粮收购和保供稳价各项工作,确保粮食供给不出问题。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给粮食稳定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国内粮食持续稳产增产面临一定压力,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加强供应保障,着眼于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加强粮源调度、加工销售、库存投放、储备调节、应急供应等协同联动,形成保供稳价合力。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

  我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通道,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应对老龄社会的国家战略选择,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发展银发经济,应当重点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以需求牵引供给,聚焦老年人医、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助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等高频服务,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社会等生活场景,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便利其安享幸福晚年。同时,通过促进养老与旅游、休闲、教育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有效延伸服务链、壮大产业链,以供给创造需求,让老年人走出家门更具动力,在社会交往中提升老年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满意度,实现“老有所乐”,充分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增强市场动力。

  为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1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36条,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上位法依据和部门职责、明确地理标志产品审查标准和程序、明确申请人管理职责和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的义务、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等。

  在地理标志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色产品“金名片”的同时,商标被冒用、地理标志使用混乱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涉及地理标志产品“碰瓷式维权”现象更是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办法》的实施,对于健全专门保护与商标保护相互协调的统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平衡保护,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在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还应当准确把握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更加重视地理标志产品的人文关怀,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市场长效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1月5日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在缩小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到2030年,在加速弥合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推进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制度易成本。共同富裕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统一,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在二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既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又要强调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普惠发展,让国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治理方式,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月22—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制了一批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增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8个、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2个。研发盐碱地水盐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累计推广2000万亩;研发黑土快速培肥技术,可有效增加黑土区有机质,累计推广800万亩;集成应用北斗导航,实现稻麦生产“无人化”作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一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对此,应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一是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二是着力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三是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其中,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据中国气象局1月6日消息,中国气象局印发《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观测任务调整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将在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覆盖不足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区域新建1662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填补粮食重要生产区的观测空白。至此,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将达2304个。同时,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青稞、甘蔗、甜菜、花生、马铃薯、牧草和森林被确定为13项国家级观测任务。

  农业气象监测站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精准把握气象变化、提升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以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措施的实施,这些监测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监测站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建设和管理。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监测站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站的建设和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单杨等多位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阿斯巴甜、预制菜、“羊肉掺假”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权威的科学解读。

  2023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了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舆情热点,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热点,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经专家多轮评议,最终从60余个热点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热点,形成“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之大事。此次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法所倡导的社会共治的立法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其背后是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盼。

  历经多年的科学积累,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国内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有效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筑牢科学之基。希望更多的行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汇集食品各领域更多的权威专家,发挥好科学支撑作用,加大健康知识普及,进一步强化和凝聚工作合力,打通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服务便民“最后一公里”,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氛围,助推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

TOP